首页 快讯 > 综合 > 正文

云知声与巨头WAIC竞技,转战港股亏损困局难解

(原标题:云知声与巨头WAIC竞技,转战港股亏损困局难解)

近日,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以下简称2023 WAIC)上,云知声携山海大模型及系列场景应用亮相,集中展示了山海大模型、基于大模型开发的系列场景应用等。

与此同时,云知声的上市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,在终止科创板上市进程两年后,云知声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但前后两版招股书却呈现了不同的市场占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经过多年的发展,尽管营收日益增长,但云知声仍旧没有自主“造血”能力,山海大模型能否助其摆脱这一困局?

山海大模型与30余款大模型同台竞技

今年5月24日,云知声发布山海大模型,展现了其在语言生成、语言理解、知识问答、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。

彼时,云知声创始人、CEO黄伟称,云知声还将持续升级山海大模型能力,目标是年内通用能力比肩ChatGPT,并在医疗、物联、教育等多个垂直领域能力超越GPT4。

而在此次WAIC大会不久之前,云知声完成了山海大模型的新一轮迭代,据介绍,各项性能持续优化,且在核心能力上实现三大升级:通过迭代实现了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积累,诗词创作能力、数学计算能力实现突破。此次WAIC大会也是山海大模型发布以来的首次公开展示。

在保持大模型演进的同时,云知声也在布局与具体场景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。目前,云知声山海大模型已深入到智慧医疗、智慧教育、知识管理、智慧营销等具体场景中,基于山海大模型打造的场景应用正不断丰富、不断拓展。在2023 WAIC期间,云知声在智慧车载、智慧交通等新增场景的应用也首次亮相。

对此,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,GPT本质上是通用大模型,而在AIGC的垂直细分领域里,只是杂家而非专家,因此国产AI大模型确实有一战之力,但这个前提是算法正确和真正的专业深度学习,即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足够丰富且有效“消化”,否则就会成为“笑话”。

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WAIC,大模型和生成式AI是重头戏,大会首次设置了“迈向通用人工智能”主题展区,与云知声山海大模型同台竞技的还有30余款大模型,百度文心、阿里通义、华为盘古、讯飞星火、商汤日日新等大模型悉数登场。

而这30余款大模型,也同步展示了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的应用,除此之外,更是有多家企业已经跳开了通用大模型的束缚,开始布局细分与专业领域市场。

张书乐分析称,原本在人工智能上布局多年、拥有相当经验的大厂,在大模型平台的搭建和构架上,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积累已经形成了领跑优势,并可能在随后赛道上,围绕自身平台优势,进行有效差异化优化,创业公司基本无望在大模型平台上跟上已经先行多年的大厂。但创新创业企业可以在大模型的应用上进行突破,在更多的应用集赛道上垂直深耕,挖掘属于自己的商业化之路。

科大讯飞曾公开指其市场份额造假

而在参展的同时,云知声也在持续推进其上市计划,6月底,云知声于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准备赴港上市。

这也是云知声第二次启动上市计划,早在2020年11月,该公司便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过上市申请,彼时正值AI赛道上市热潮期,以AI四小龙为首的AI企业摩拳擦掌奔赴IPO。

但值得注意的,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最终成功掀起资本市场狂欢,云知声便是被拒IPO的企业之一,2021年2月,上交所终止了其发行上市审核,而这距离其IPO申请获受理不足四个月。

而在这三个余月中,云知声还陷入了“数据造假”风波。在其提交科创板的招股书中表示,自2012年成立以来持续深耕人工智能语音领域,在智慧生活、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占据重要行业地位,市场份额位列第一。

同时这份招股书强调,在智慧生活子领域的白电市场,根据灼识咨询研究数据,该公司通过与格力等白电巨头合作,市场占有率高达70%;在智慧医疗领域,语音病历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,市场占有率高达70%,病历质控系统逐渐发力,目前市场占有率约 30%;公司智慧医疗类产品已在北京协和医院等近百家三甲医院上线使用。

而在云知声这份招股书披露后不久,科大讯飞便在投资者互动平台,直指云知声造假,称其“目前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%”的表述完全不符合事实。科大讯飞方面称,无论从出货量还是收入规模来说,目前云知声在家电语音应用领域的份额都不到科大讯飞的十分之一。

而云知声提交于港交所的招股书则显示,其在国内智慧生活与智慧医院AI解決方案的市场份额均不是首位,甚至均为个位数,与第一名相差甚远。

最新招股书显示,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,以2022年的收入计算,云知声于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四,但值得注意的是,该公司于前三名收入差距仍较大。

仍无法跳脱亏损困局

最新招股书显示,云知声的收入主要来自销售AI产品及解决方案。2020-2022年,云知声营收分别为2.61亿元、4.56亿元与6.01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51.7%,尽管增速相对较快,但营收的整体规模依然较小,该公司营收规模不但不能与百度、科大讯飞等巨头相提并论,更是远不及商汤等。

同时,云知声仍未能摆脱亏损困局。一AI企业CEO对记者表示,目前来看,无论是整个AI行业还是具体到AIGC领域,仍然处于亏损状态,只有一些头部巨头和头部创新企业实现了盈利。

2020-2022年,云知声净亏损分别为2.98亿元、4.34亿元与3.75亿元,近三年来累计亏损超11亿元,2022年亏损幅度相对有所收窄。在剔除股份支付、赎回债务利息的融资成本等影响之后,云知声2020-2022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.1亿元、1.72亿元与1.83亿元,2022年的亏损规模还有所扩大。

这与其巨额研发开支密不可分,2020-2022年,云知声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.89亿元、1.88亿元及2.87亿元,分别占各年度收益的72.6%、41.3%及47.8%。云知声坦承,由于业务仍处于扩张阶段且持续投资研发,可能继续录得净亏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云知声依赖有限数目的客户。2020-2022年,其来自五名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0.1%、34.4%及30.8%,而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0.6%、21.6%及13.1%。

另一方面其面临与客户延迟付款及违约有关的信贷风险。截至2020年、2021年及2022年底,云知声的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1.15亿元、2.66亿元与3.69亿元;2020-2022年贸易应收款项的周转天数分别为179天、185天及254天,呈现明显拉长趋势。

回款能力变差,自然也会影响到现金流情况。2020-2022年,云知声的净经营现金流出分别为1.63亿元、2.37亿元与1.66亿元。

截至2022年底,云知声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7411.8万元。招股书显示,云知声于2023年完成了D3轮融资,筹集超过7亿元,得以使其总现金余额足以支付用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,为扩大业务经营提供了充足的流动资金。

依靠融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不是长久之计,持续的造血能力才能让一家公司得到可持续发展。

已经上市的云从科技便是一个例子,在冲刺IPO时,云从科技拟募资37.5亿元,去年5月,云从科技成功上市,仅募集资金17.3亿元,比原计划少了20.2亿元,巨额研发窟窿难填,亏损持续扩大,云从科技不得不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6.35亿元,用于大模型研发。

未来云知声是否会重蹈覆辙,还要看其大模型落地情况,以及以此带来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
标签:

精彩推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