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快讯 > 综合 > 正文

金山明星西瓜的闯关路 环球新要闻

30年前,作为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技术员的陆世钧去日本进修,市面上皮薄个小的小型西瓜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。彼时,浙蜜1号、京欣1号等中型西瓜在上海盛行,而小型西瓜刚刚起步,仅有日本早春红玉一枝独秀。陆世钧下定决心,要研发出一款适合本土市场的小型瓜品种,掌握种源这一农业“芯片”。

作为一种效益显著的经济作物,西瓜市场一向很热闹。在上海,“南汇8424”“金山小皇冠”“嘉定双鲜”等 “一区一品”趋势逐步明晰,还有黑津、美都等众多品种,丰富着夏日解暑选择。不过,打造地区品牌,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。受市场诸多波动因子的影响,从种源、生产到销售,每一步都是闯关,经历着挫折、困惑以及思考。“金山小皇冠”的发展之路,正是典型的案例。


(资料图片)

选育:上万次尝试结硕果

上海市民对西瓜的需求一向旺盛,科研人员探索种源的脚步从未停止。

上世纪90年代,陆世钧初出茅庐,敏锐地察觉到未来消费的趋势。“那时国内两三代人组成大家庭,买一个中型西瓜正合适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我们的家庭结构将朝着日本的方向演变,即趋于小型化,由此带来西瓜消费的变化。”他决定,要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形成错位竞争,聚焦黄瓤小型瓜品种,打造西瓜行业的种源“芯片”。

陆世钧利用周末时间开展育种研究,开玩笑地自称为“星期天工程师”。他搜集了国外的商品型品种作为选育父本和母本的资源,用这50余份种子开启一代又一代的试验。虽然成功比例看似高达1/50,但是随着对商业品种分离、纯化的推进,一代又一代后代株系的数量剧增,就像大海捞针一般,在“炸弹式”碎片里寻找配制品种的那2个最佳株系。

“我当时在金山张堰承包了大约1亩地,按照每亩600株苗计算,一藤两蔓就是1200个瓜。每次成熟后,都要称重、拍照、测量和试吃。”六年时间里,经历反反复复上万次试验,甚至“试吃到不想再吃”,最终幸运地迎来了小皇冠的诞生。

这只是第一步,与粮食作物保底收购不同,西瓜作为经济作物,农户种植更多遵循市场化思路,种植面积、市场欢迎度等都是影响因子。对于新品种来说,在没有政策补贴且市场已有主导品种的情况下,推广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。

2002年,陆世钧在金山张堰镇找到一家个体瓜农,自费1000元承包一个大棚,请农户帮忙合作种植1茬。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,约定西瓜销售收入全归瓜农,即使最后一个都卖不出去,也由他进行托底。按照当时市场均价折算,约为4000元/亩,对当时的他来说,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

小皇冠的首次亮相,是在当年金山的一场农产品交易会上。“瓜农带着几大筐的小皇冠去展销,有人过来询问价格,得知要2元钱一斤的时候,都觉得很离谱,整个上午没有卖出去一个瓜。”后来,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。瓜农现场把西瓜切开,邀请他人先品尝,细腻独特的口感,让不少人接受了产品的高价,现场几乎销售一空。“这也让瓜农意识到,好的东西不愁卖,愿意继续种下去。”

推广:多方合力提升知名度

上海农科院研发的哈密瓜新品种“金蜜一号”,业内人士对其赞誉有加。遗憾的是,它并未在金山区成功推广。原因在于,农户们不敢种植。“在没有订单、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,大家很难下定决心去尝试。而这第一步,一定要有大农户迈出,不能指望市场先下订单。只有在先行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后,才会有人跟进。”金山区农技中心副主任蒋雪君告诉记者。

“金山小皇冠”也遭遇过这样的烦恼。与“南汇8424”一样,它遵循着严格的种植要求,比如,一藤一瓜的栽培方式,至少五年轮种一次,即五亩地养一亩瓜;采用有机肥、人工授粉、蜜蜂授粉等绿色优质栽培技术等等,造就了产品独特的口感。不过,由于它是小果型,亩产仅有8424的一半,直接影响了瓜农们的种植热情。

最初,陆世钧以张堰镇为根据地,依托合伙人的种子种苗公司,希望以公司的形式来推广小皇冠西瓜,但局面始终难以打开,仅有十几亩种植面积,在小范围内口口相传。直到2008年底,陆世钧接触到金山一家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并开展合作,种植面积一度达到几百多亩。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,双方合作仅维持了一年时间,小皇冠的名气却慢慢传播开来。

在这期间,金山区农技中心始终关注着小皇冠,在它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,双方在2010年就小皇冠西瓜达成合作,金山区买断种子经营权,“小皇冠”正式成为“金山小皇冠”。有了政府的支持,它的发展走上快车道,稳步推进“统一品牌、统一包装、统一宣传、统一技术、统一经营”等构想,伴随着全市西瓜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,生产流程持续优化,产品质量更加可控。

“以往农户们只在种植初期一次性施足底肥,当滴灌技术逐步普及,在基肥的基础上还会根据西瓜的生长需求,追加两次施肥,让营养吸收更加合理均衡。我们还引入了蜜蜂授粉技术,既降低了劳动力成本,又达到了绿色生态栽培的目的。”蒋雪君介绍。

上海市瓜果产业技术体系及金山综合试验站还共同为瓜田量身定制“nb双拼地膜”,即透明薄膜和黑色薄膜的拼装复合体。“按照传统的人工叠加铺设地膜模式,需要在瓜苗定植时覆盖透明地膜,瓜蔓长至20至30厘米时,在瓜路两侧人工覆盖黑色地膜,不但需要二次覆膜,还可能损害瓜苗。”体系首席专家范红伟介绍,“黑地膜+透明地膜+黑地膜”整合而成的双拼一体膜,不但省工省力,节约成本,还能有效提高坐果率。

记者在德昕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皇冠西瓜大棚内看到,这种双拼地膜约4米宽,中间透明部分约60厘米,两边黑色部分各约1.7米,瓜苗定植在透明部分中间。长大后的瓜蔓向两侧铺开,长势良好。

品牌:以核心基地提升掌控力

今年,金山小皇冠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全新包装,不仅加入金山农民画等特色元素,还设计了可追溯编码、烫金工艺印刷等不少防伪“彩蛋”,可谓是煞费苦心。

在政府、科研机构以及农户的共同努力下,“金山小皇冠”逐步向着品牌化发展。与此同时,一些副作用慢慢显现出来。比如市面上出现以其他品种及包装,冒充小皇冠西瓜的情况,消费者真假难辨,有损品牌形象。

这不是小皇冠独有的困惑。包括“南汇8424”在内的诸多品牌,都在进行“李鬼”打假。有合作社在贴二维码、合格证、可追溯的标识外,还在瓜身上做文章,瓜脖子上套了标识圈,瓜皮上烙制了胎记。

“我们今年为新的外包装申请了外观专利,发现有仿冒行为后,将通过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理,尽可能减少仿冒产品的出现。”蒋雪君告诉记者,相较于打假,他们眼下更为关心的,是小皇冠的品控以及产品体系建设。

记者注意到,“金山小皇冠”独有的发展背景,引发出一番“热”与“冷”。一方面,多年来金山区将种子开放给许多散户种植,帮助其脱贫增收。种植热度持续走高,规模却越来越分散,散户的种植水平高低不一,产品质量良莠不齐,导致出现无序竞争、价格混乱等情况;另一方面,全区目前仅有1000余亩种植面积,产品规模有限,不足以支撑对接大市场,导致上海市区许多消费者并不知晓“金山小皇冠”西瓜。

“生产是对消费的呼应。虽然‘金山小皇冠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,当下还是不能盲目扩大生产,而要在现有价位的基础上做好宣传推广,保证精品路线,保护好农民的利益。”陆世钧指出。

将生产者捆绑在一起,统一标准闭环管理,稳步加大种植规模,是理想化的品牌发展思路。散户众多引发的管理难题,让产品体系建设遇到了坎儿。相关方面不得不寻找平衡之道,即建立由17家核心基地组成的产销联合体,与散户种植形成“两条腿走路”模式。“通过核心基地来对接大市场,提高对于品牌的掌控力,之后再通过利益和资源的共享,进一步把散户带动起来。”

当前,金山区正与市农科院携手,重新打造包括“种子—育苗—生产—营销”四个环节的全产业链体系。比如,支持扩建“金山小皇冠”西瓜制种基地,提升制种设施设备,更好地向规模化集中生产推进;在全区范围内遴选育苗工厂,通过完善设施及技术攻关完成西甜瓜等作物的工厂化育苗,以优质苗投入生产等。

“打造品牌充满了艰辛与不易。我们希望,像百年老店一样保护发展好金山小皇冠。”蒋雪君透露,当前,金山区正在外地铺设基地,在统一标准管理下有序扩大生产面积,让小皇冠的上市季节向前、向后两头延伸,绝大多数产品将供向上海消费市场,让更多人在更长时间段里品尝到它的美味。

栏目主编:陈玺撼

本文作者:束涵

标签:

精彩推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