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快讯 > 综合 > 正文

孟子的“五十步笑百步”是偷换概念吗?典故是从春秋战争说起吗?

五十步笑百步

春秋战国那时候打仗打得久了,列国的兵将们都产生了疲倦感,对于秦国人的那种猛冲猛打,大多不太习惯,很多人就产生了逃跑无罪的想法,就是不逃跑的,也要千方百计的跑到队伍的后面去,这样既参加了作战,又更有机会活下来,因此这种行为就成了无可厚非。

那些逃兵们要是遇上秦军,遇上长平之战这样的战役,那逃了五十步的反而就不如一百步的,秦军的摧枯拉朽,会让逃得慢的死无葬身之地,所以说这些逃了五十步的逃兵也要承担风险,毕竟谁也不知道面对的是赵括还是白起。他们就能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逃兵是真逃兵,他们认为理所当然。

孟子曾跟魏惠王有过一段对话,“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孟子的意思,当兵的只要逃跑了,管你是逃了五十步还是百步,都是一样的。

魏惠王认为孟子的说法很对,但其实孟子的说辞并非是真理,要是用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,孟子不过是在偷换概念以宣扬自己的理念。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源自哪里呢?众所周知的是,西周乃至春秋战国,列国诸侯皆推崇礼制,即便是战场之上也是有诸多法则。为什么我们要说孟子的“五十步笑百步”是偷换概念呢?这就还得从春秋时的战争说起。

五十步笑百步

春秋时代任何战争都讲师出有名,推崇的是所谓义战,就是齐桓公秦穆公这样的霸主,要打仗之前也还是要盘算一种理由出来。齐桓公带着大军攻打楚国,用的理由就是楚国人不向周天子进贡,还有楚武王攻打随国时,随国人说楚国人不遵守战争规矩,楚国人则反驳为“我蛮夷也”,意思是可以不遵守诸侯们的战争规矩,那也即说楚国人也多少应该懂点儿战争规矩。所以宋襄公跟楚国人打仗,固执的要坚持旧礼,要等到楚国大军渡河,等到楚国大军列阵完成,双方才在阵前展开大战,这就导致宋国惨败,宋襄公却依然能得到一些好名声。

那个时代里国丧不能战,《左传》载:“楚人将伐陈,闻丧则止”,晋国“闻丧而止,礼也”;春秋战国时代若是一国有灾,另外一国则不能攻打,这是墨守成规的规矩,比如晋国发生旱灾之时,秦穆公想攻打晋国,结果百里奚说“天灾流行,国家代有,救灾恤邻,道也”,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国,命之曰泛舟之役。秦国本来想攻打晋国,结果最后反成了救灾。当时的这种战争规矩深入人心,战争也是礼。那么既然战争为礼,在战场上要是当逃兵,也就是不属于礼的行为。天子诸侯们的眼中,不尊礼制是要受惩罚的,对于逃兵列国皆不会容忍,会给予严厉的惩罚。

秦律中有所谓“五人为伍、十人为什”,就是“什伍”之军,十个人为“什”,五个人为“伍”,如果其中有人当了逃兵,会被抓回来处以极刑,其余人还要受笞杖之刑,还要服两年劳役,这即可见那些凭借庶民之身成为军中主将的,都不是简单的人物,绝有着超强的自控力。

五十步笑百步

不过关于逃跑之事,到战国时代诸侯们对逃跑之事也不是彻底反对,比如赵国的荀子曾说“奔命者不获”,是说一般情况不要追逐逃跑的兵;齐国的《司马法》有“逐奔不过百步”,就是说逃亡了五十步的人可以耻笑逃亡百步的兵,因为百步以内还是战争状态,只要逃离百步以上,敌军就不能再行追杀了。这是士兵们的逃跑权。而那些只是逃了五十步的兵将,说不定尚还处于战场的核心区域,还不能算是逃兵,也才出现了“五十步笑百步”!

这就是说,逃“五十步”和逃“百步”是相同的概念,而在孟子跟魏惠王的对话中,孟子却是把两个概念同质化了,春秋战国逃“五十步”不是逃,逃“百步”才是逃;而孟子的意思却是,逃“五十步”和逃“百步”都是逃兵,都要受到惩罚。

这种观点也才会受到诸侯们的认可,魏惠王才会说:“不可。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”,显而易见的是魏惠王即便没被孟子绕到概念中去,也是必须这样说,这才能对魏国兵将有指导性意见,那就是作战要勇猛,绝对不能逃,逃“五十步”和逃“百步”都是逃,都是要受到魏国律法的处置。

标签: 孟子的“五十步笑百步”是偷换概念吗 典故是从春秋战争说起吗 齐桓公秦穆公 攻打楚国

精彩推送